top of page

最壞的疫情世代,也是檢視勞雇關係的最好世代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已逾2年,至今病例數已超過2.6億,死亡人數更超過500萬人。隨著Omicron逐步逼近,層出不窮的暴力事件再加上媒體的渲染讓整個社會變成一個巨大的壓力鍋,在內憂(暴力衝突)外患(Omicron)之下,企業與員工又該做好哪些心理調適?


疫情的衝擊除了顯而易見的企業倒閉以及裁員潮之外,看不見的心理問題才是最大隱憂,美國的權威性抽樣研究指出,心理壓力最大的族群是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以及家庭經濟壓力較大的族群,他們的壓力源來自罹患肺炎的恐懼(65%)、疫情對工作的影響(65%)以及原物料短缺造成的物價上漲和經濟負擔(60%)。



除了對職場以及生活的擔憂之外,生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檢視全球受疫情影響國家的Google趨勢可以發現失眠已經成為全球熱門關鍵字之一,而壓力更是失眠的催化劑,發布在KFF的研究提到在疫情爆發之下有將近4成的民眾出現焦慮與憂鬱的症狀,更有1成的受試者出現酗酒及物質濫用的情況。站在風險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更是心理疾患的高危險群,國外學者整理出幾個大規模傳染性疾病爆發時,醫護人員常見的十大症狀,包括對身體健康的擔憂、害怕、失眠、心理苦惱、過勞、焦慮症狀、憂鬱症狀、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體化症、以及污名化感受。



面對詭譎多變的疫情世代,勞資雙方勢必得開發出一套新的相處模式。除了逐漸躍升主流的居家辦公外,人力資源的重新洗牌以及對科技人才的應用也成為重要話題。另一方面,大規模且長時間的遠距工作,會使企業和員工間的關聯變的薄弱。同時全球供應鏈受阻,許多原物料延遲之下,夾縫中求生存的企業更可能要縮減人力,不論是在招募、相處或是分道揚鑣,勞資雙方都需要盡快調整心態以應對這場長期戰爭。


以下幾點可供企業參考:

  1. 員工健康管理:疫情期間首要的便是保護自家員工,最好能給予基本衛教,減少員工對疫情的焦慮和擔憂,增加工時或工作場所的彈性,確保員工及其家人的安全。

  2. 加強溝通渠道:遠距工作減少了人與人見面的過程,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文字訊息或信件,適時的給予員工激勵措施,並時刻讓居家上班的員工知道企業因應疫情所提出的所有企劃,甚至讓員工參與制度的規劃,都能大幅增加勞雇雙方的信任感。

  3. 適應不斷改變的疫後時代:新冠疫情目前仍未有止息的跡象,隨著病毒不斷變種,除了身體的健康狀況外,更要顧及心靈與精神的健康,企業可以安排員工參與身心靈調養課程,或提供補助。此外面對善變的疫情,企業更應檢視手上的人力資源,適度調整以達到最大化的應用。

  4. 對於未來要有更明確規劃:沒有人知道未來疫情會發生哪些變化,因此勞資雙方應將眼光放得更遠,包括企業資金上的調度運用,勞工方面緊急預備金是不可或缺的。

  5. 審視保險是否完善:疫情更是檢視保險是否完善的最佳時機,不論是企業提供的團保又或是勞工自身的醫療險,都該拿出來重新盤點,企業更可尋求專業保險經紀人的幫助,了解保險公司針對疫情的理賠範圍等重要資訊。

  6. 解雇的各項規定務必遵守:不論是勞退或是預告等各方面都需合法,且因應疫情時代建議能給較長的緩衝時間,讓被解雇的員工有更充足的時間尋找工作,也能減少辦公室內的低氣壓。


勞雇關係長久以來是一個複雜的課題,疫情的爆發更打亂了全球各大產業鏈,許多墨守成規的企業也不得不放棄以應萬變的經營策略。但轉型的同時,需與勞工做好妥善溝通,找出一個讓彼此最舒適的相處方式,才能挺過這波疫情的挑戰。







 

本文為專欄作者的觀點,不代表 +NESS立場,不承擔法律責任。

圖片來源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責任編譯:Kevi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