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討好型人格的內在告白:你的自我感,是被愛還是被討好養大的?》

  • Zoey
  • 5月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5月6日


一位金髮小女孩低頭抱膝坐在角落,象徵討好型人格在童年時期因渴望被愛而壓抑自我,失去真實的自我價值感。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時候: 明明內心有點不想,但還是答應了對方的請求; 明明很累,卻硬撐著說「沒關係我可以」; 甚至有時候,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只知道怎麼讓別人開心。


如果你常常這樣,可能不是因為你真的「樂於助人」,而是—— 你的自我感,是在「被討好」中長大的。




討好型人格:努力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


討好型人格,也有人稱它是「過度迎合型人格」,指的是一種習慣將別人放在自己前面的行為傾向。這類型的人,會不自覺地:


  • 害怕說「不」

  • 害怕衝突與不和諧

  • 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 把「讓大家開心」當成自己的責任


根據心理師們的分析,這些行為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


從小,如果我們發現「只有聽話、乖巧、貼心」才能換來掌聲、關注與愛,那麼我們的大腦就會學會:只要討好,就能活下來。


但久而久之,我們會忘記自己真正的樣子,反而變成一個「別人喜歡的我」,卻不是「我喜歡的自己」




你可能擁有討好型人格的 5 個信號


你不孤單,以下這些跡象很多人也有:


  1. 明明不想赴約,卻總說「好啊」

  2. 想表達不同意見時,會覺得心跳加快、手心冒汗

  3. 對方不高興,你會自動檢討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

  4. 別人一句「你變了」,會讓你陷入情緒風暴

  5. 很難記得自己上一次說「我想要…」是什麼時候


被討好長大的我們,其實最渴望的是「被愛」。


很多討好型的人,其實從小就把「被愛」和「要表現得完美、貼心、聽話」劃上等號。


我們曾以為,只有壓抑真實的自己、換來他人的滿意,我們才有資格被留下、被肯定。


但那樣的「愛」,往往是條件式的。


久而久之,我們的自我感就像是蓋在沙上的房子,一點風就垮了。


真正穩固的自我感,來自於:我知道我是誰,就算我不完美,我仍然值得被愛。



一位背著背包的年輕女子站在熱氣球前,朝天空指引,象徵擺脫討好型人格後,透過自我療癒練習找回愛自己的力量與人生選擇權。

自我療癒練習:從討好中長出自己


這裡給你 3 個每天可以做的溫柔練習,讓自我感慢慢回到你的心裡:


  1. 【練習說「我需要」】 每天對自己說一次:「我需要___」,練習表達自己的需求,不用急著讓別人滿意。


  2. 【建立「微界線」】 當你想說「好」時,先問自己:「我是真的願意,還是只是怕尷尬或被拒絕?」 如果是後者,允許自己說「我需要想一想」。


  3. 【每日一句正向自我對話】 「我值得為自己而活」 「我不是自私,我只是開始把自己放進考量裡」 「我越真實,就越靠近真愛」 


溫柔不是一種討好,是一種選擇


療癒討好型人格,不是要讓你變成冷漠無情的人,而是讓你在關係中,可以溫柔,也可以有邊界;可以關心別人,更不會忘記自己。


當你慢慢回到自己的頻率,你會發現:


愛人不需要犧牲,


而愛自己,也不是一種罪惡。



責任編輯:Zoey

本文由 ness wellness 提供,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ness wellness 

全台灣首創主打「Wellness Alliance」概念的身、心、靈健康課程體驗整合平台

ness wellness 身心靈健康平台,一個提倡結合「身」與「心靈」的身心靈健康資源整合平台。

集結各類的身心靈導師,人生教練,及身心靈健康的專家和療癒師,透過優質的課程,活動,和內容,互相分享交流並推廣 Wellness 健康生活方式,讓社會上每個人都能受惠,達到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圓滿平衡狀態。提倡愛自己和幫助自我成長的地方。

Comentários


bottom of page